什麼是胎内記憶?

日本有個準媽媽雜誌,2006年做了一個調查,發現大部分的準媽媽都知道胎內記憶的存在。胎內記憶在如此迅速的時間被接受,我非常感慨。

大概1999年左右,我開始著手於胎内記憶(即嬰兒在母體期間的記憶) 的調查。那時候,問了小兒科醫生這個問題:「你有聽說有小孩記得出生之前的事嗎?」醫生感到很意外地回答:「怎麼可能有這種事!聽起來好蠢喔!」

然而,歐美國家早在1970年代開始,就針對胎兒、新生兒的能力,以及當時的記憶,進行研究。在日本,相關的書籍,在1980年代後期,有翻譯出版,但對醫療現場並未造成影響,也不被大眾所知。

我開始研究之後,發現大部分的孩子,都對在母體內或出生時,留下記憶,嬰兒也有清楚的意識與情感。彙整了這些研究調查結果,2001年,對日本全國保險醫團體連合會(簡稱保團連。主要宗旨為提升日本醫療保險體制)發表。該內容於全國的新聞介紹後,「我以為是自己跟別人不一樣」、「之前都沒人相信我」等等的信件與傳真紛紛湧進。2003年,參加了廣播電台一小時的現場轉播,收到好多的傳真,獲得廣大迴響。

2005年,在訪問美國聖地牙哥產前與生產前後心理學協會(The Association For Prenatal And Perinatal Psychology And Health)會長David B.Chamberlain博士之時,他對我說了以下這段話:

「從所有的研究中,我發現記憶是人類的一部分。記憶是從最早就會開始,人生不論是哪個時點都會存有記憶,記憶是人的一種特性,也是組成人的其中一個面向。並非是成長到某一階段才有的,而是從生命形成時,就已經與我們共存。」

同意胎內記憶,就等於尊重胎兒是一個個體。而這件事,對本來摸索分娩、育兒的現實狀況來說,又進一步提供更完整的參考。
透過研究出生前後的記憶,我整理了自己所體會到的優點。

(1)了解胎内記憶的準媽媽,可以透過與腹中寶寶的對話,從懷孕就開始建立母子的情感連結。

(2)了解胎内記憶,父親可以意識到「我要做爸爸了」,為未來擔任的父親角色,預先做心理準備,孩子出生後,也能積極主動的負起育兒的責任,減輕媽媽的負擔,促進家庭圓滿。

(3)感受到父親掛心胎兒的準媽媽,在情緒上也會變得安定,由於運的心理狀況對分娩過程有很大的影響,這樣的結果,有助順利安產。

(4)現在的生產,多著重在預防媽媽難產死亡或死胎的狀況,了解出生會有記憶的醫療從業人員,不只會考量母子均安,也會顧慮到母子情緒的安穩,能透過分娩過程,加深母子的情感連結。

(5)分娩過程是育嬰的重要關卡,若在起點就建立起穩健的母子關係,可減輕育兒的辛苦。

若能相信胎内記憶與出生記憶,就能深入理解與寶寶的相處之道,從分娩這個育嬰重要的關卡,讓一切變得更好。

這樣的期待,並非只是針對孩子的心理及母子關係,而是讓孩子用到最少的醫療照顧,減少負擔,身體上,更能達到安全的分娩。

從孕育階段就加深母子的情感連結,若能延續到分娩那刻,正面影響,可想而知。尤其在現代,照料孩子的過程所浮現的種種問題,讓胎兒時期與分娩狀況,成為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。